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教育专业(小教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20级学生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数学教育专业(小教方向)
2、专业代码:670105K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数学、兼教小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数学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具备胜任小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创新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创新,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4. 实践性原则:适应小学教师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师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紧紧把握“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形成能力,使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相相适应。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能力构成 |
实现能力培养的课程 |
“一专”(专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 |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数学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
“多能”(次长):兼教小学科学学科的能力。 |
1、教师教育课程;2、比较完整系统的科学学科课程;3、比较完整系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
“多能”:兼教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的能力。 |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数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及多元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极限思想,熟练地掌握数学分析的主要概念,理解相关性质、定理及其应用;了解数学分析方法对解决初等数学问题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将来从事初等数学教学工作时,能从较高的角度对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矩阵、线性方程组、空间向量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熟悉矩阵基础(含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和多项式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矩阵初等变换演算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矩阵基础的理论及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理解矩阵、多项式的形式表示思想及严格的代数方法。使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娴熟的向量代数的计算能力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
概率统计
教学内容:本课程由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主要有事件与概率、条件概率与事件独立性、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抽样分布定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线性模型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运算技能,具备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课程类型 |
课时数 |
比 例 |
必修课程 |
公共 |
公共基础课程 |
643 |
1017 |
1978 |
20.69% |
34.20% |
61.39% |
必修 |
课程 |
通识教育课程 |
374 |
12.03% |
专业 |
教师教育课程 |
489 |
891 |
15.73% |
28.67% |
必修 |
课程 |
专业方向课程 |
402 |
12.93% |
选修课程 |
任意选修课程 |
216 |
510 |
6.95% |
16.41% |
限定选修课程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
56 |
294 |
1.80% |
9.46% |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
238 |
7.66% |
实践课程 |
军事训练 |
30 |
690 |
0.97% |
22.20% |
教育实践 |
600 |
19.31% |
社会实践 |
30 |
0.97% |
劳动教育 |
30 |
0.97% |
总 计 |
3108 |
100% |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908,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1.3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9.09%,共约99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1017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2。72%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2.81%,约4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共89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8.67%,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6.29%,约50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64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0.69%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6.36%,约29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大学语文、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共约37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2.0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6.44%,约20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注三):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约48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5.73%,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0.05%,约26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课程,约40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2.9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6.24%,约24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51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6.4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0.91%,共计28学分。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艺术与修养中包含音乐、美术公共选修课。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9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86%。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16学分,合计约29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9.4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2.05%。其中,体现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12学分,238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7.6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76%;体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4学分,5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0%,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36%。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6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38%,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5学分,相当于69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2.20%。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69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590课时)两项合计达1280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0.91%。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课程教学按17课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1周30课时计1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445课时计127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另安排包括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等非课程实践共5周计5学分,总计152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合计 |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
16 28 |
18 29 |
17 30 |
17 27 |
14 11 |
9 9 |
91 |
448 |
522 |
544 |
459 |
154 |
81 |
2208 |
教育实习见习(周) |
|
1 |
1 |
2 |
5 |
11 |
20 |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
1 |
|
1 |
|
|
|
1 |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
|
|
|
|
|
|
4 |
机 动(周) |
2 |
1 |
1 |
1 |
1 |
0 |
6 |
合 计(周)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120 |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