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结构
本专业师资队伍方面,按学生与本专业专任教师25:1比例,安排专任教师10名。专任教师职称方面,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1人;年龄方面,41-50岁教师6人左右;31-40岁教师2人左右、20-30岁以下教师2人。所有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在70%。
2.专业带头人配置要求
专业带头人应是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专职教师,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能敏锐捕捉本专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
3.专任教师配置要求
应具备“四有”好老师的素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相关硕士及以上学历,扎实的社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五年累积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4.兼任教师配置要求
兼职教师均来自社会工作相关行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从业经历5年以上,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内教学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三个部分。其中校内教学场地要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具体要求;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至少需要2个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至少需要6个。
(三)教学资源
1.教材资源
每门课程由主讲教师选定1-2本教材为参考教材,在条件成熟条件下,与行业机构合作开发活页手册式教材。
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依托行业、面向社区,通过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名师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建成具有高级教育特色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鼓励和发动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实现知识和经验共享体系。
3.完善和引导学生专业社团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教学和实践工作的重要资源。继续支持我专业服务学生社团,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社团的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学习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方法
专业价值的内化、职业技能实训、关键能力培养,都要求专业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重视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能力为本的基本理念,从教学方法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结构,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和行动两个层面上获得不断的发展。参与式教学方式体现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1.ISAS教学法(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
由同学组成小组并汇报本组关于课题的研究与学习。弥补常规教学中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相关知识能力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一个对相关主题进行搜索和综合论述的平台和机会。
2.STSL(student and teacher service learning)
服务学习是服务于学习的结合,以学习为主体,老师为同行者和指导者,将社会工作服务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服务过程中有所体悟;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在实地服务中加以验证;以实际的行动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实际的专业能力。
3.成长导向计划(新生成长小组)
在高年级学生中招募向导,低年级学生一同参与专业学习、社团服务、实习实训等,透过朋辈向导的陪伴、接纳、支持、辅导及树立正面榜样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专业兴趣,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发展,协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网络,促使学生获得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
4.情境教学法
通过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专业价值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过程。
5.导师制教学法
通过每个实务导师带5-10名学生一起开展实务工作的方式,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
(五)学习评价
1.注重过程考核。强调学习合作的过程,阶段性过程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参与;
2.注重实践考核。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要给予及时指导,专业时间后要进行反思答辩;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一门课程,由任课老师、实践督导、答辩小组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多元主体的评价机制也要能带动和指导学习的过程。在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等顶岗实习过程中,机构督导全程参与对学生的督导和评价,并且毕业实践报告必须以实习背景为选题,行业人员参与答辩;
4.建立职业课程的技能测试题库。设计每门课程的技能测试题库,题目内容紧密结合真实的服务案例,每学期随机抽取10左右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抽查。
(六)质量保证
1.制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健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管理机制
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每年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每周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主题调研活动。
3.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
对在校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每年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根据情况反馈建立蓝色跟进、黄色诊断、红色整改的人才培养预警机制。
4.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质量检查循环机制
建立三年大循环,一年小循环质量检查机制,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诊断与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三全育人”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把“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方法、途径、载体使用好,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十、附录
附录一:
课程描述
1.公共基础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路线和基本方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投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大学生认清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准确把握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培养法治思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辨是非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内容: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生的青春之问、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治素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形势与政策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以及当前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掌握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力目标:认知时事的能力,认同政策的能力,认清趋势的能力,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3)素质目标: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
教学要求: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结合,力求达到知识传递与思想深化的双重效果。
大学体育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定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二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积极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从事小学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3)素质目标: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具有健康的体魄。
主要内容:普修田径、体操、足球、篮球、健康教育和体育游戏与队列训练等模块,选项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定向运动等项目,选修武术、体育游戏、小学运动竞赛组织编排、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体育欣赏、体育哲学等课程。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增进健康的方法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奠定终身体育的思想基础;掌握队列队形指挥的基本知识,掌握小学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方法,并结合实践练习正确运用,能改编创编简单的体育游戏,使学生初步熟悉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
信息技术
课程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趋势;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树立正确技术观。
主要内容: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健康的信息行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工具、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展示交流,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专业能力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目标: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提升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主要内容:心理健康基础理论;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大学生心理发展常见问题及调适策略。
教学要求:运用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学习,为将来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或小学教师奠定基础。
大学生口才与礼仪
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掌握交际口才的相关技能和大学生基本的礼仪修养,为走向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普通话口语基础,交际口语,交际场合实用礼仪和求职面试礼仪。
教学要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结合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礼仪修养达到求职就业的要求。
美育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途径,熟悉音乐艺术、美术艺术的基本知识,至少掌握一项音乐或美术类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增强在审美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美育概述(意义、任务、途径)、音乐艺术(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习,声乐训练基础,音乐欣赏,合唱指挥)、美术艺术(美术的种类及特点,美术鉴赏,简笔画,手工制作,色彩基础,线描)等。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育概况及内容,通过音乐、美术类等艺术技能的学习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能掌握基本的歌唱发声及基本视唱,能理解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手法和表现意义;能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设计原则和审美规律,能掌握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时代意义;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及其贡献;掌握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经典阅读、文化体验考察,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掌握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技能。
(3)素质目标:吸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概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与宗教、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学、中国古代礼仪与习俗、中国古代艺术与体育、中国古代医药文化、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解读。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时代意义;掌握一定文化门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渗透;能力水平达到小学传统文化教师任职标准。
大学语文
课程目标:了解古今中外重要的的名家名作,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兼教小学语文的能力。
主要内容:语文素养和能力;语言表达与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小学语文说课、讲课职业能力,为学生从事小学教学以及兼教小学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英语
课程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为职场通用英语,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主题类别、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职业英语技能和语言学习策略六要素组成。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掌握词汇、语法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语篇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通过创设交际语言环境和职场情境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运用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突出职场情境中的语言应用,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增强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
军事理论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内容:军事理论课包含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主要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包含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射击与战术训练、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四大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军事课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
劳动教育
课程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积累职业劳动经验;组织课外实践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劳动创造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劳动教育目标,设定具体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社会实践表现评价等他人评价为辅,以学生的物化成果为参考,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进行总结性评价。
就业(创业)指导
课程目标: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激发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熟悉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树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观,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主要内容: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教学要求: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实践教学
课程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从事教育和教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
教学要求:全面了解小学学校概况和小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常规;明确小学阶段的有关课程设置;深入课堂听课,分析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学科教学专项技能的模拟训练;进行学科课堂教学实践,进一步发展其教学的反思能力与科研意识。
2.专业(技能)课程
社会工作原理与方法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法的含义、特点和目标。
主要内容: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各阶段工作重点、常用技巧,小组工作的概念和类型、小组工作的模式和过程以及技巧,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各阶段工作重点以及常用技巧。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区服务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社区服务理论知识,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理论、了解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需要,了解各类人群的服务方法,掌握社区服务的工作任务,重点掌握社区 服务一线岗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主要内容:社区服务概念与理论;社区活动组织与实施;社区各人群服务;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社区家庭工作、社区人民调解等。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区活动组织与设计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区活动的类型、功能,初步熟悉和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理论基础,结构,过程和发展。掌握社区活动的主要模式,整体筹划,以及各个不同实施阶段的原则和特点,理解并能运用社会活动实施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在城乡社区、各种机构,针对不同节假日与背景灵活开展社区服务。
主要内容:社区活动策划的基础知识,基本原则、策划的基本方法等;完整方案文本的撰写、社区活动策划的组织管理要素;社区知识讲座类、宣传倡导类、现场晚会类、互动比赛类活动的具体操作规范。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区概论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区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社区建设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中社区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生学习其他有关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理论和时间相结合,本着便于操作的原则,按照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阐述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社区管理现有的几种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社区管理组织、社区管理者、社区规划、社区管理的各种实践活动、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社区管理伦理以及社区管理工作方法。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会心理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为案主着想,了解案主的心理,能够对案主进行排疑解惑,能够掌握基本的心理质询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逻辑思维、组织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主要内容: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物业管理实务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物业管理实务的基础知识、基本专项业务管理知识和物业管理实务知识,掌握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其以后从事相关物业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主要内容:了解物业管理的基本含义,日常物业管理的基本流程,能胜任物业管理工作。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区政策与法规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从社区法律与法规基础、社区法律与法规的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社区法律与法规三个层面来分述社区法律与法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区相关法律法规,为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打好基础。
主要内容:了解国家下发的对社区管理的政策,学会运用、理解法律法规,更好的服务。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区活动的类型、功能,初步熟悉和掌握社区活动策划的理论基础,结构,过程和发展。
主要内容:掌握社区活动的主要模式,整体筹划,以及各个不同实施阶段的原则和特点,理解并能运用社会活动实施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在城乡社区、各种机构,针对不同节假日与背景灵活开展社区服务。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家政服务与管理
课程目标:掌握家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达到能够运用家政服务与管理的方法和艺术去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以家政管理服务的知识为有需要的人服务。
主要内容:了解家庭和家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家庭经济管理,家庭住宅管理,家庭饮食管理,家庭衣着管理,家庭教育,家庭康乐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家正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会调查方法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历史发展等知识点,从总体上予以把握社会调查的轮廓与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了解并掌握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社会调查研究的分类,对各类具体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作重点阐述;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巧;能对调查资料加以全面分析和综合概括;掌握调查报告的涵义与类型等基本知识点,并学习其写作方法,能实践运用。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会学概论
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生学习其他有关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社会学的含义、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社会的概念、社会的功能、亚文化与主文化、社会化的主体、社会角色等概念。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社区管理
课程目标:能够对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各项工作制订工作计划以及实施方案;能够运用社区管理理论结合实际情况,策划、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在适应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能以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社区管理方式。
主要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必备知识;
了解社区建设与管理规律;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方法;掌握处理解决社区各类问题、协调社区各类关系的技能技巧;熟悉各项职业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
教育学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教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2)能力目标:形成并发展教育学学科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热爱教师职业,遵守职业行为准则,树立新时代教育理念。
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教师与学生。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树立教育理念,为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儿童心理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形成关心、关注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培养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主要内容:心理学基础理论;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引导措施及科学指导策略。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有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稳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支持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社区研学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区研学组织设计流程,为以后开展社区研学工作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社区研学的产生与发展;社区研学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社区研学的运行体系;社区研学课程设计;社区研学实施主体;社区研学服务机构;社区研学基地营地;社区研学专业人员。
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化组织教学;采取多元考核形式。